(一)考研程序全解析
1. 学校沟通与专业确认
若决定考研,并确定了大致的报考学校和专业范围,需主动联系学校,获取最新的招生信息,以便准确把握学校的动态,避免盲目报考。
2. 初步准备
在掌握充分的专业课信息和完备的复习资料后,应踏实复习。一旦确定目标,便应全力以赴。复习过程中,务必脚踏实地,认真对待。
3. 报名
报名时间一般在11月,近几年都是10-14号。在校生由学校统一报名,在职人员可在地市一级教委高招办或报考学校报名,也可异地报名。报名时,可填写两个志愿: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试题由各个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考生需按照第一志愿的试题进行考试。
4. 初试
初试一般在1、2月份的春节前1、2个星期。考试持续2天,进行4门考试,每门考试3个小时。考试地点一般在地市一级教委高招办设立的考点,或招生的高校。考生在报名时可以选择这两种考点。
5. 调剂
大约在寒假过后,春季开学后1、2周,专业课成绩差不多就出来了。此时,可打电话向系里和研招办询问。再过1、2周,公共课的成绩也出来了。之后到发复试通知的时间很关键,如果名次不理想,录取在两可之间,就要多和报考单位(系里)和导师联系,实在不行可考虑读自费和委培,或调剂到其他学校。
6. 复试
复试一般在5.1前后,过去一般是等额面试,现在基本上都已改成差额面试。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在复试中失利,因此竞争非常激烈。这就要求考生在面试中要有一个自信、从容的心态,才能果断、流畅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7. 录取
复试通过后,学校将发函到你的档案所在单位,将你的档案调往学校。审查没有重大问题后(主要是政治性问题),将会发放录取通知书,将你所有的关系,包括组织、户口、工资关系,转往学校(委培培养除外)。
(二)如何填报志愿
有人说,选好考研的第一志愿就是成功的一半。与高考志愿类似,考研的第一志愿作用重要,如果选不准,那就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专家认为,选择志愿者是个风险很大的博弈过程,考生要把自身的意愿和条件结合起来,考虑好第一志愿。要做到准确填报志愿,考生还要全面了解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抉择。尤其是那些竞争实力一般而又志在必得的考生,更要借助于信息的收集,选择录取可能性最大的专业和招生单位。
招生简章是集中反映该单位的招生情况的重要信息,所以每个考生都应尽早得到一份报考单位的招生简章。有时,为了便于比较选择,还希望全面了解有关单位的招生情况,得到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但是,各单位的招生简章一般都要到十月份左右才出,索要颇费周折。这样,如果等到招生简章拿到手,比较确定后才开始复习备考的话,恐怕为时已晚,错失良机,遗憾终生。那么,怎么办呢?
你可以提前到当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图书馆去查阅历年全国各单位的招生简章。当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包括各高校的招生办公室)、图书馆(包括各高校的图书馆)一般都有历年的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招生简章(本书的第二部分中详细附有全国研究生招生详细通信地址及联系电话。据此先初步确定报考意向,如意欲报考什么专业,哪个研究方向,哪些科研机构等。而后你不妨先按意向着手复习,同时与意向单位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当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或你与在意向单位的亲友、同学等及早取得联系,以便尽快得到新的招生简章,以便及时调整复习。
招生工作有一定连续性和类同性,即就同一院校、科研单位而言,基本情况如招生专业方向设置,招生名额,竞争激烈程度,考试科目等与上年相似;就各单位之间比较而言,同一专业方向考试科目类同。这就为复习备考提供了可行性。当然,区别还是有的,有些情况还可能出现较大变动。这就又要求你必须尽快拿到新简章,根据新简章迅速调整。
(三)获取最新招生信息的途径
如果确定了要考研,确定了要报考的大致学校和专业范围后,要尽快和学校联系,获得最新招生信息,并最后确定下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获取有关专业方面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招生简章。一般在7-8月份出,由各个学校的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处)公布。上面会列出:招生单位名称、代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招生的专业人数(有的以系所、院、中心等整个具体招生单位为单位,有的具体到每一个专业)、导师(有的不刊登,多属于集体培养);有的还会列出委培、自费等人数,但保送、保留学籍的名额一般不列出来(但这对于考生却是非常关键的信息)、考试科目、使用的参考书。
2. 系办印发的说明。为了弥补招生简章的不足,应付考生不停地打电话询问一些有关信息,有的招生单位(一般都是具体的招生单位如系、院、所和中心等)特别公布一些说明,比如:历年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录取比例、录取分数、参考书目等等。
3. 导师。能和导师联系上,得到他的一两点指点,无疑会如虎添翼。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导师一般都很忙,即使联系上也要注意打交道的方式。
4. 在读研究生。和导师相比,在读研究生要好找一些,能提供的信息也要更“实用”,说的话更实在一些。
5. 各种平面媒体刊登的考研信息。
6. 网站。现在有很多考研的网站,能提供很多信息。
(四)如何选择学校及专业
虽然近年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专业报考量不足,个别甚至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在个别学校的热门专业,即便是总分超过350分(四门课总分为500分,一般最低线为325分),也未必能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据了解,目前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科专业上,文史类、经济类专业报考者一般较多。如在北京,理工类专业的报考与录比例一般在2:1~4:1之间,但文科专业的报考与录取的比例则高达6:1~9:1。具体专业与学校之间,这种不平衡则更为突出。在专业上,工科的计算机、自动化等一直是热门,文科的法律、财经则一直是热门。在这些专业中,报考与录取的比例往往高达 20:1以上,甚至更高。北大、人大等名校则是众多考生集中的地方。在这类学校,个别系的考生就可能超过1000人,没有绝对高的成绩,基本上难以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建议同学可避开这类学校及这类专业。当然,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仍存在一些相对的冷门方向及专业,同学不妨有选择地报考。
(五)如何看待跨专业考研
“没有考不了的,只有想不到的”,近几年,跨专业考研的队伍愈发壮大,许多考生不仅跨考相关专业,甚至还有人进行文理科间的“大转行”。众所周知,“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的难度系数在考研中是最大的,“剑走偏锋”,既有“满盘皆输”的危险,也可能会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
那么,对跨专业考研的情况进行冷静的分析,并根据自身情况“对症下药”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情况下,跨专业考研应遵循以下规律:
首先,跨专业考生在学科选择上通常有两大优势:数学和外语。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全国统考中已有先发优势。此外,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课程都与数学紧密相关,掌握好数学基础,转至经济、自动化、计算机等领域将具有“比较优势”,并具备扎实的基础。
其次,考生普遍认同的规则是“理转文易,文转理难”。纯文科专业如历史、中文等更侧重感性认识,几乎所有专业都可供选择。然而,文科生转至理工科,特别是面对高等数学这一门槛时,就要慎重考虑。
第三,转专业方向宜遵循“就近原则”,即选择相近专业或相关学科进行跨考。最稳妥的方法是寻找同一类别或同一基础理论下的不同分支。若自身实力不强,应避免跨度过大。
第四,跨专业考研同样需要“投石问路”,即在备考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相关院系和导师。有些学校和院系鼓励跨专业报考。
近年来,跨专业考研的考生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 经济类专业:理工科学生选择该类专业时需考虑两点:一是专业对数学要求较高,理科生可能更具优势;二是专业课科目较少,有利于理改文考生成功。
2. 社会学专业:该领域广泛,应届考生和社科专业出身的学生比例较大,具有独特优势。
3. 法学专业:非法律专业考生在法律学习中能融合专业素质,视野广阔,角度新颖,只要复习充分,成功几率较大。
4. 理工科跨专业报考:最好选择与自身本专业相近的专业,避免跨度过大。
总之,在决定是否跨专业报考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慎重选择,避免盲目追逐热门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报考。
(六)报考不同类别的硕士研究生应注意哪些事项
目前,硕士层次的研究生除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外,还增加了许多注重应用的新型“专业硕士”,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建筑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等。与倾向于“研究”的传统硕士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更注重实践与应用,培养时间短(两年)。
一般来说,专业硕士的专业课水平要求较浅,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招生学校数量虽少,但招生量较大。对于换专业考试的考生,报考专业硕士可能更合适,至少可以在专业课上缩小与“科班出身”考生的差距;对于“科班”出身的考生而言,则可扬长避短,报考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生。
特别提醒,近年许多学校增加了计划外名额,有自筹经费、委培等多种形式,实际招生名额往往高于公布的数字。若想报考好学校、好专业,超过最低分数线的把握较大,可考虑计划外名额,但需自筹学费。招生简章上公布的数字含有保送生在内,以此为据考虑竞争程度及把握大小,显然不准确。因此,报考前最好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实际数字。
(七)如何与研招办打交道
每年十月份起,研招办收到大量考生来信来款,询问信息,索要简章等资料。然而,研招办处理的只占极少部分,大量来函积压。原因是研招办人手有限,工作繁忙,招生简章需付费购买,工作人员无法免费寄送,也不大可能说明价钱。许多研招办没有专门机构为考生资料服务,不可能为你跑邮局取款,购买所需资料和办理邮寄。因此,与研招办打交道时需注意:
1. 索要招生简章时寄5元左右人民币;
2. 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填写好回信信封,寄给招生办。这样你才能及时迅速地得到所需简章等资料和所提问题的答案。
(八)怎样了解专业课命题情况及参考书目
业务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评卷,这是研究生招生的一大特点。了解所报考单位命题特点和复习参考书目对你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多看看所报考招生单位的历年试题,尽量使用它们的教材是一个好方法。最便捷可靠的做法是向上一年刚考上该校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咨询。上届研究生一般都会热心相助。
(九)应否参加考前辅导班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由各学校自己命题,由于各学校的教材、学术流派、教师研究方向各异,同一专业的考题差异较大。因此,在注意收集所报考学校推荐的复习用书及历年考试外,还应尽量参加报考学校的专业课辅导班,尤其是各系自己举办的辅导班。
(十)是否一定要与导师联系
很多学生关心是否需要与导师提前联系。能获得导师的指导固然好,但如果没有机会与导师取得联系,也不要有思想顾虑。导师在录取中并不起关键作用,因为出题导师不确定,阅卷导师更是随机,录取时由院(系)与研究生院双层把关。但与导师的学生联系还是有必要的,他们能提供导师研究领域、近期主要成果、学科参考文献等信息。
(十一)如何做好考研的总体安排
在考研准备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安排:
1.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各科目均衡发展;
2.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效果;
3. 关注招生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备考策略;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
5. 与同学、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共同进步。
考研,对于应届毕业生和在岗人员而言,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目标直指成功,因此必须进行周密的全面规划。首先,必须拥有坚定的自信心。缺乏决心,事情便难以成行。考研的准备周期通常至少为5个月,有时甚至更长。如此漫长的准备期,需要巨大的体力和精神投入。缺乏自信,不仅无法承受考研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外界干扰,还可能畏首畏尾,自寻烦恼,干扰复习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做好物质、人事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后顾之忧,以平和的心态投入复习。
最后,必须制定一个详尽的复习计划。考研需要复习的科目众多,课业之外的事务也纷繁复杂,没有计划,随意应对,很容易顾此失彼。因此,在开始考研复习前,务必抽出时间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对于各科目的时间分配、复习方法,复习进度,以及各种相关事务的处理,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到关键时刻手忙脚乱。
(十二)如何挑选合适的复习资料
选用一套合适的、针对性的教材至关重要。在开始复习之前,最好能够获取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指定教材以及当年的招生简章。根据真题分析考题特点,出题形式,规划该课程的复习思路和重点。根据招生简章,明确所报考专业的备考教材。公共课程在考研中也同样重要,政治和英语的辅导教材必须使用国家教育部统一发布的大纲和复习指南。
准确选择专业课参考教材,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尽管国家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不得为考生划定范围,但大多数单位都会指定参考书目。有的在招生简章中指定,有的则在历年的考题汇编中指定(简章和汇编通常可以在招生单位的研招办购买)。复习的重点当然是指定的专业课参考教材,同时参考一些相关的专著和文献。因为专业试卷中,会有1-2道题测试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部分题,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每套考研参考书都会根据当年的考试大纲罗列知识点,区别主要在于编者的风格和综合能力。因此,只需选准一套考研参考书即可。在挑选参考书时,仔细比较,选择哪位编者的风格更适合自己的需求。
(十三)如何安排不同目的的复习
研究生考试共有4门课程。对这4门课程应给予同等重视,但在复习的不同阶段则需有不同的侧重点。备考初期,最好重点复习英语和数学(文科非经济类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他学科)。这两门课程需要长期积累,不能临时抱佛脚。政治和专业课可以安排在考试前的冲刺阶段,这些“临阵磨枪”的效果还是显著的。应届毕业生从大三开始准备考研,可以在一年内完成英语的学习,到大四上学期,即考研前的半年,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政治和专业课。
英语是研究生考试的关键。如果准备时间充裕,最好着重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多阅读一些英文读物,不要局限于课本或参考书。因为阅读能力是学好英语的基础,而且考试中阅读部分所占比例也最大。如果时间紧迫,则以做题为主。根据经验,英语习题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知识。
政治考试考查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灵活运用。考试要求运用基础原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复习时不仅要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还要分析历年试题,熟悉并掌握政治考试所要求的思维方式。
专业课由各高校独立命题,各有特色,不可一概而论。最佳的方法是,尽早获取往年的考题,认真分析,了解出题思路,从而把握复习重点。由于专业课内容范围广泛,适当阅读教材和复习参考书之外的专业书籍、期刊也很有必要。
在复习过程中,许多同学都会觉得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但学习效果不佳。有时前一天学过的内容,转眼就忘记了,因此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记忆力。实际上,这还是方法不当。要多重复,一遍不够就两遍、三遍,甚至十遍。除了按目标努力外,别无他法。
(十四)如何安排有效的复习方法
考研最忌讳不讲究学习方法。
具体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图书馆、阅览室等。备考初期,采用各个击破法,中期采用全面推进法。无论哪种学习方法,两点非常有效:一是反复复习,温故知新;二是做好笔记,使知识点脉络清晰,事半功倍。
广大考生最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什么方法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优势科目上多下功夫,力争取得好成绩,也不要忽视自己的弱项。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保证各科分数均达到国家标准,总分上一个新台阶。复习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复习方法。例如,外语和数学考试,对基础和应用熟练度要求很高,如果一段时间不复习,成绩下降就很明显。建议每天分配一定时间给这两门课程,多做练习题,尤其是数学,在做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保持最佳的应试状态。政治课的复习可以集中在最后两个月进行。专业课可以在深入研究往届考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在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十五)如何有效地安排复习时间
制定一个完美的复习计划,按进度完成复习内容,这是必须做到的。不同的科目,在复习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不同。
备考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因此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也必须切合实际,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
大多数同学是在大三阶段才开始考虑并打算考研的。在大三这一年里,可以将时间主要用于英语学习,多阅读,提高英语水平。因为英语学习不能突击,只能靠日积月累逐渐提高。政治课的复习可以推迟到考试前4个月,因为政治课可以通过突击性背诵和记忆来应对,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决定的。
专业课,平时有意识地多阅读一些本专业的杂志、期刊,了解最新学科动态。同时适当安排时间复习专业课,以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总之,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从总体上把握,制定一些短期计划,对各个知识点逐个击破。有了计划,就知道今天学了什么,没学什么,有哪些不足,及时查缺补漏,为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
(十六)何时开始复习
一旦决定考研,越早准备越充分。
考本校的同学一般在大三时就应该开始准备,考外校的同学则应更早。
决定考本系研究生的,一般来说,用最后一个学期准备考研,时间上是足够的。专业考试复习以笔记和本书后面介绍的教材为准,同时,最好能够找到历年的考题,分析出题的特点和考查的重点,作为复习的指导。
报考非本专业或非本校的同学最好能到所考院校听课,看看相关内容的笔记,这类考生一般开始得更早,往往提前两年就开始准备了。
准备时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基本状况、所考科目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基础好的可稍短,基础差的则应较长。由于目前考研竞争非常激烈,一般最少要准备3-4个月,有的人甚至提前一年开始准备。跨专业考生从什么时间开始准备,也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考本专业一学期、跨专业两学期时间应该是足够的。
(十七)复习传统科目应注意哪些问题
(1)统考科目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其考试大纲是指导命题的法规性文件,也是命题的唯一依据,它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方法、考试用时、试卷分类、各卷种适用的招生专业、题型及题型比例、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以及各科内容在试卷中的占分比例,并向社会公布样卷。考试内容不会超出大纲的要求。因此,考生复习统考科目一定要认真学习考试大纲,依据考试大纲进行系统复习。
(2)一定要正确理解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试要求。考试要求也就是考试目标,它反映了这项考试对规定的各项考试内容考核程度的要求。考生要把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结合起来,不仅能明确考试的范围,而且应知道考试的要求和考核的程度。
(3)在复习政治理论课时,应侧重于对基本理论观点及相应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避免单纯死记硬背。应关注并自觉运用公认的准确理论和观点,去分析我国历史上及当前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事件。避免仅凭个人对历史或现实政治事件的主观、片面看法来分析问题。这不仅是为了应对试卷中的时事政治部分,更是答好试卷中所有主观性试题的基础。
(4)全国统考科目并无统一的参考书籍。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依据《考试大纲》编写了一系列统考科目的复习指南,国家教育部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处每年也编制一本《政治理论课复习指导》。选择一套优质的复习书籍,对复习将大有裨益。
(5)由于外语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日常积累,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在统考科目中相对较难,历年外语及格率普遍较低。因此,建议尽早开始外语复习。但参加一个优秀的辅导班,在短时间内提高应试能力,避免常见误区,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复习冲刺阶段,应完成几套全国统考试卷和全真模拟试题或往年的统考试题,并进行三小时的闭卷模拟训练。这样,可以了解各部分试题的答题时间及个人存在的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掌握答题节奏,使正式考试时能够从容不迫,心中有数。
(十八)专业课的复习方法
1.非统考科目通常没有考试大纲,但招生单位通常会指定复习参考书,应按照招生单位指定的参考书进行复习,切勿盲目。如果招生单位未指定参考书,应设法了解该招生单位本科生学习这门课时使用的教材,依据该教材进行复习。
2.亳州市考研考点将设在当地的初高中学校以及大学,包括亳州学院附属学校、亳州九中、亳州三十一中等地。考研人数再创历史新高,7557名考生在亳州电大、亳州学院附属学校、亳州市第三十一中、亳州市第三十二中4个考点265个考场参加考试。
3.亳州市的考研考点有:亳州市第十八中学、亳州广播电视大学。考试地点由报考点指定,考生应在考试前一天到达考试地点,了解考场有关注意事项。
4.考研报考同一学校的考生理论上会分配在一个考点,甚至同一考场。考研报考同一学校的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一般会一起考试。
5.考研注意事项:
a.必须仔细审题,力求准确。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宁愿多花五分钟审好题目,也不要急急忙忙写答案。因为审题多花的时间不会影响大局,但仓促间写下的答案可能会因失误而失分。
b.必须回答所有题目,无论是否了解。对于实在不懂的题目,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回忆、展开,将相近相关的知识点往上填。反正,不答不得分,答错也不扣分,不妨试试运气,或许某些知识点就碰上了正确答案。
c.答案必须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必须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卷面犹如人的一张脸,长得好看总会招人喜欢。特别是阅卷老师在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中,每天都会批改成千上百份试卷,身心疲惫,字迹优美、卷面整洁会让老师眼前一亮、心情放松!如果没有优美的字迹,那就务必保证清楚。如果让老师千辛万苦去揣摩、去推测你写的是何字,那你的分数可想而知了。
6.考点选择有两个原则:一是在有考点的城市或院校报考;二是在选择的报考点或报考点所在的城市考试。应注意以下两点:
a.硕士研究生考试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选择报考点,参加考试的地点就是选择的报考点或报考点所在的城市。往届生只能选择户口所在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报考点。
b.对于应届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必须选择考生本科学校所在地的报考点,不能选择报考的其他城市的学校为报考点。如果没有按照要求选择报考点,在现场确认时有可能不能确认,继而无法参加考试。
扩展资料:
选择报考点的原则:
1.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2.单独考试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的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3.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