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保送研究生领域内,这成为了一个敏感且公开讨论的话题。6月19日,西南交通大学就一学生修改成绩保研事件发布通报,取消其推免资格,并处理涉事人员。尽管西南交大这一事件只是个案,但它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同时,也为那些试图在保研中“注水”的人敲响了警钟,切不可滥用保研权力,否则只会自食其果,最终导致资格取消并被通报处罚。
关于研究生保送资格是否含有“水分”,一直是考生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严格依照高校保送标准执行,才能更好地激励那些历经千辛万苦的学子。一旦出现所谓的保研“水分”,不仅会伤害那些辛苦考研的人,还会在教育公平上添乱。因此,消除保研过程中的“水分”,刚性约束不可或缺。
要用刚性约束消除保研“水分”,首先应实现保研制度的透明化。高校招录保送研究生的标准应公开透明,不可“半遮半掩”,表面上定了标准,背地里又“注水”,不严格遵循标准。增加刚性约束,提高保研透明度,没有真材实料的人才会望而却步,断了走后门的念头,从而激励更多学子凭借高尚品德和勤奋刻苦获得保研资格。
其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把控研究生“入门”质量。学校招录的保送研究生名单应在走进高校前公示,同时应附带保送标准,这是接受社会监督的最好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对公示中反映的问题不能走过场,要认真调查核实,消除公众疑虑,确保每一位保送生没有半点水分。
再者,学校应加强对招录、政审保研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让每位招录工作人员明白,招录不仅关乎学校人才的培养,更关乎国家建设人才的优劣,本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真谛录用人才,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杜绝人情与后门,谨慎运用手中的权力,努力把好研究生招录质量“入门关”。
用刚性约束消除保研“水分”,需要刚性的招生制度、风清气正的教育氛围以及强有力的社会监督网共同发力。只有消除“水分”,确保研究生“含金量”不降低,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在我看来,考研与找工作之间的影响并不大。没考上研究生并不会妨碍我们找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往届毕业生,这在企业招聘中确实存在一定差异。许多企业仍然青睐应届毕业生,因为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的可塑性更强。
一、在考研复习过程中关注招聘信息
许多同学在考研期间只专注于复习,很少关注其他事情。其实,我建议同学们此时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平时多关注一些招聘信息。如果有合适的企业或单位,你可以在12月底考完研究生后,向这些企业发邮件咨询,这并不会影响你的考研或复试。因为许多企业都比较青睐应届毕业生。我建议考完研后,可以两手抓,一手抓考研复试,一手抓找工作。这样做到有备无患,以防出现不可抗因素后自己变得措手不及。因此,我建议各位考研学子,在复习考研的同时,别忘了找工作。当然,如果你有信心一次考上研究生,也可以暂时不考虑找工作,否则最好做好两手准备。
二、系统复习后,更加自信
许多同学可能在四年的本科生涯中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效率、环境以及自身勤奋度有关。但在准备考研时,他们突然发现,这四年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复习一遍或几遍,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在复习后,好像重新学习了一遍,使他们对本专业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理性加工的过程。尤其在考研过程中,这种磨炼更加明显。经过考研这一场磨炼,他们对本专业有了整体了解,这对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专业课的认知将不会显得生疏,实际上更有利于他们找工作。考研实际上是一个磨炼意志、提高自身的过程。这也有利于大家走好以后的路。
三、考研本身就是对自身的考验,虽败犹荣
能够安心复习考研,并坚持到最后的同学,我们都非常佩服。至少他们做了许多人望而却步的事情。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实力的象征。这在未来工作中也是你能力的一个突出表现。考研又何尝不是对找工作的一场预演,各位考研学子既是剧中的角色,又是掌控自己命运的剧作者。在经历这场考研后,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把握,至少知道未来其实就在我们手中。不管未来如何,在考研和找工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影响考研,又能找一份好工作。这是对我们的考验,也是对我们的磨炼。能够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掌控未来。
保研的学生真的就比考上的研究生优秀吗?
对于社会学中的描述性词汇,一般都比较复杂,没有标准答案。其中,“优秀”就是这样一种描述性术语。到底何为“优秀”,不同的标准、对象、时代、领域、时空,理解和认知都不一样,并且还在不断变化中。
因此,如果想要探究这个问题确定的答案,基本上不存在!如果一定要给出答案,那就是保研生不一定比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优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需要相对确定的答案,就需要结合具体样本,统一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才有意义。
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那就是保研生无疑是“早鸟”,这也算是优秀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
一、保研生的优秀
(一)保研生相对于考研生,他们可能规划更早、更清晰
保研和考研虽然都能实现攻读研究生的目标,但保研需要更早的规划。从达到保研标准的学业成绩要求,到其他条件,如外语水平、证书、社会活动、科研条件或比赛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划,才能有的放矢地更高效地获得保研名额。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保研群体往往是那些有更加先知先觉的考研规划的群体,在攻读研究生的规划上,他们走得更加靠前。
即便是那些虽然规划并不是非常早,但仍然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至少也是那些对各方面的能力条件提前有所准备的人,否则也难以达到保研资格。
(二)保研生相对于考研生,往往在大学学习中更加重视和聚焦学习任务
如前所述,结合保研的普遍要求,最基本条件是GPA。而许多大学生根本没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甚至把考上大学后的生活等同于“享乐”或“放松”,自然也就没有这样的意识重视学习,把很多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从而错失了保研的机会。
而实际上,时间管理能力、专注力等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此外,保研生因为在这方面的沉淀,专业基础知识相对于没有考研规划、只凭突击考上研究生的群体,往往在学科基础方面更加扎实一些。要知道,世上大多数人并非都是千里挑一的天赋型天才,大多是努力型人才,所以努力与专注,也是一种“优秀”!
尽管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考研成功的路上,大多数人至少经历了半年左右的高强度复习,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投入了将近一年的长期备考。
此外,还有极少数人经历了二战甚至三战,这意味着他们的考研准备超过了整整一年,才最终获得了研究生入学的机会。因此,考研群体中,那些最终成功的人往往具备非凡的毅力和恒心,否则甚至难以坚持到考试结束。于是,就有了“考研是典型的‘剩者为王’”这一说法,这话一点不假!
(二)考研备考过程中的爆发力展现
考研群体中,有些人可能因为“后知后觉”错过了保研机会,或是由于其他主客观原因未能保研,但他们最终还是通过激烈的考试竞争,获得了攻读研究生的资格。与保研相比,考研更像是一场依靠爆发式强烈攻势的战斗。因此,考研者更需要强烈的成功欲望和爆发力,以确保能够最终实现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看,“考研人”群体通常具备非凡的爆发力。
总结上述内容,简而言之,读研之路,成功者的方式各有千秋,考研人,加油吧!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考研的信息或解答疑问,欢迎关注@花生哥加油站频道!